一段摘录
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
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作者:云豆卷
链接: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32074954/answer/54945414
来源:知乎


我讲个故事。

从前有个人叫苏格拉底,他有个朋友叫克里同。

根据我课上东一耳朵西一耳朵听来的八卦,苏格拉底和克里同差不多是幼驯染的关系。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成了朋友,苏格拉底成长成哲学家苏格拉底后,克里同也是他最早的追随者之一。

然而学得早不等于学得好。苏格拉底和克里同,可以说是三观不和。

在柏拉图对话里,克里同这个人是“非哲学的”,是实际的、世俗的。他对哲学兴趣不大,也没什么天赋。苏格拉底成天到晚讲的那些东西他听了和没听一样。苏格拉底说生活是为了“好”的生活,而只有真正的哲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“好”。克里同却仍然觉得人得关心多数人对他的褒贬,得去做习俗规定的“正义”的事。苏格拉底死前,他的朋友们抓紧最后的时间和他探讨哲学。克里同却对讨论毫无兴趣,只在最后问苏格拉底:我还能为你做什么,我该怎么埋葬你——仿佛刚刚苏格拉底那一番“死去的只是躯壳,灵魂能得以永生”的论证他根本没听见一样。就像克里同自己说的那样,“我虽然站得很近”,但那些哲学的话,“我却听不见。”

后来苏格拉底有了很多朋友:粉嫩的,漂亮的,聪明的,有哲学天性的,和他有知性共鸣的。

可苏格拉底是怎么对待克里同的呢?
嫌他没有哲学天性,嫌他和自己三观差距太大,嫌他朽木不可雕,把他一脚踢开,只与那些和他三观一致热爱哲学的美少年玩?

他没有啊。


他仍然把克里同当作亲密的朋友,爱他,信任他,乃至临死前把妻儿托付给他。他仍然耐心地给克里同讲道理,引导他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“好”,帮助他变得更理性、更正义,成为一个更好的人。

直到他死前最后一刻,他还叮嘱克里同,要照料好自己的灵魂,不能偏离理性的、正义的道路:

我只要求你一件事:你做每一件事时,都要照顾好你自己,即使现在你不同意我。但如果你疏忽了你自己,如果你不愿意遵循着我们之前的讨论指出的那条路一步步地走下去,你现在许诺得再多也没有用。
故事讲完了,回到题主的问题。

“微信好友”和”好友“是两个概念,微信也就相当于一个手机通讯录,删就删吧,没准人家早就删了你呢。

但如果是真正的、对你抱有真诚的情谊的朋友,哪天做出与你三观不和的事,你要怎么办呢?

看某剧只是个行为,一个行为背后可能有不同的原因,我们怎么能这么恶意地揣测自己的朋友,认定他做这个行为一定是基于最不堪那个原因?

即便他的原因真的是最不堪的那个,即使他去看某剧真的是因为他拜金、低俗、爱慕虚荣,难道就应该和他一刀两断,把他扔在那不管么?

你们是朋友,她不开心你带她吃小蛋糕,她缺钱你借她花,现在她犯错了,你既然觉得你是对的,你不应该提醒她、规劝她、帮助她认识到自己哪儿出问题了?你还能就这么把她扔在那,看着她往错路上走还不拉她一把,任她自己坏掉不成?

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,我们需要朋友,不只是因为他让我们开心,也不只是因为倒霉时他能帮我们。

更重要的是,朋友旁观者清,能看到我们自己忽视了的错处,然后提醒我们,劝导我们,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。

这也是对朋友真正的忠诚。

——
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之前和教授的一段对话。

“苏格拉底说哲人爬出洞穴后,必须回到洞穴里去。他必须统治城邦,帮助他的邦民获得好的生活。可他要是不愿意,我们也不能真的强迫他啊。”
“哲人得自愿地回去。”
“可是他似乎也暗示说,哲人统治城邦,对城邦有益,对他自己却没什么好处。他有什么动机’自愿‘地回去呢?他回去,劳心劳力,那些人傻乎乎的还反而怨他。 在洞穴外面晒太阳多好啊,为什么还要回去管那些人呢?”
想了想,接着问:
“是因为爱么?”
教授笑了:
“是因为爱啊。”

“因为他爱他们,不能抛下他们不管啊。”


评论
热度(1)